第87章 粵菜可以,川菜為什麽不行?
關燈
小
中
大
第87章 粵菜可以,川菜為什麽不行
話一出口,傅亞瑟就暗自懊惱。
果然,他收獲了一記白眼。
“傅醫生放心。”秦椒斜睨過來,唇角微彎似笑非笑,“小譚就是從那波金融海嘯挺過來的。”
她轉向趙傑森,拋出了一個問題:“請教老行尊,倫敦為什麽會有這麽多家粵菜館”
這是個好問題。
唐人街幾乎是粵菜和粵語天下。傅亞瑟記得自己小時候還奇怪過,為什麽唐人街的中國話和自家祖輩發音完全不同。
“對這個問題的答案,我也很有興趣。”他看向趙傑森。
趙傑森很意外:“你才是本埠華裔,我一個半路出家的……這一百年來的倫敦的華人歷史你向我要答案”
傅亞瑟無奈地一攤手,旁邊已傳來秦椒脆生生的嘲諷:“可能倫敦人不算華人。”
銳利的目光在兩人之間掃視片刻,趙傑森臉上便多出一絲古怪的笑意:“這事說來話長,”
他們沿著水邊,信步朝碼頭博物館方向走去,聽趙傑森講述倫敦中餐的往事。
傅登科老爺子是個罕見個例,其實最早聚居在萊姆豪斯的華人,大多來自廣東。英國最早的華人社團,成立於1906年的四邑總會館就是由廣東開平、恩平、臺山、新會四地的廣東僑胞和香港同胞組成。
一百年前,普通英國人還沒有養成下館子的習慣,倫敦的餐廳其實很少。萊姆豪斯有好幾家粵菜館,和熊貓飯店一樣,也是面向碼頭聚居的同胞。
那時候,萊姆豪斯是英國人眼中的貧民窟和犯罪天堂,華人是黃貨,不是抽鴉片就是在犯罪,華人所吃的中餐當然也是邪惡的,下等人的飲食。
“天啊,他們連豬大腸和雞腳都不肯放過!”
直到1924年,英國舉辦了一場全世界實業大賽。中國的愛國實業家也想為國爭光,但限於當時國力和技術水平,大部分選項都只能放棄。最終決定由香港的粵菜名廚出戰。
三名粵菜主廚帶了一支超過五十人的團隊來到倫敦。實業家和僑胞慷慨解囊,耗費五十多萬銀圓,在賽場興建了一座紅墻碧瓦的古典酒樓,從氣場上就震懾了一眾洋人。
這是粵菜第一次在英國揚名立萬。
看中國菜和東方面孔都一樣的英國人,從此知道了中餐之中還有粵菜,而粵菜居然非常精致,連餐盤都是細瓷器,據說連中國皇帝都會享用。
不過粵菜在倫敦真正興盛,還是1950年之後。一大波香港移民湧入。這波移民中不乏在香港有頭有臉的華商名流。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,他們擲重金,聘名廚,在唐人街開起了“正宗”粵菜館。
彼時餐館常客仍是華人,只有喜歡獵奇或東方文化的英國人才會偶爾進一次中餐館。
第一位,Mr Chow,人稱華裔食神。
中文名是周英華,父親是京劇大師周信芳,母親則是家資巨富的上海灘名媛。他十三歲留學英國,年輕時走的是藝術路線,在英倫文藝界結交了一群好友。
1968年的情人節,他在武士橋附近富人區開了第一家餐廳“Mr.Chow”。
“Chow”既是“周”,在英文俚語中也有“食物”之意。
他的藝術才華在餐廳設計上得到了充分發揮。華麗、優雅又時髦,充滿令英國人迷醉的貴族情調。紅木桌椅是中國風的,餐具是定制的德國骨瓷,手推車是法國手工,墻壁上的掛畫來自他的藝術家朋友,每一幅都值得美術館收藏。
就連侍應生,都是面孔英俊又會講流利英文的意大利青年,周英華說,他是想讓英國人知道,中餐絕不是廉價的下等人飲食。“我想讓西方了解東方,中國菜很了不起,我要讓中國菜來擔當文化的使者。”
有意思的是,周英華祖籍寧波,生在上海,“Mr.Chow”的菜品卻以“北京菜”為主打。
當然,是混入粵菜和江浙菜並加以改造的“北京菜”,比如切塊而非片的北京烤鴨,裹著厚重酸甜汁的“蝦球”,龍蝦碎炒米飯或粉絲……堪稱早期的“融合料理”。
“Mr.Chow”讓倫敦名流和文藝人士知道吃中餐可以很高貴,與此同時,在一個平民居住的街區,有家個賣廣式臘腸的小商鋪也在改變倫敦。
臘腸鋪的老板潘偉廉在香港時就是大廚。他的臘腸是傳統地道的廣東口味,很快就風靡倫敦,甚至還賣到了格拉斯哥。
對臘腸的喜愛,讓英國人開始嘗試煲仔飯:“你保證,這口小鍋裏真的沒有煮過孩子”
三年後,潘氏夫妻把臘腸鋪升級成粵菜酒樓,又過了幾年,潘記酒樓被授予米其林一星,許多政要名人都是酒樓常客。
覆制“Mr.Chow”的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,但像潘偉廉一樣開家粵菜館並非難事。忽如一夜春風來,大大小小的粵菜館開出了唐人街。
恰逢其時,初代華人的後裔也憑借讀書和工作崛起,同手握資本的新移民一起步入主流社會。
倫敦人開始習慣粵菜、喜歡粵菜,甚至舉辦了“用筷子吃粵菜”的娛樂性比賽。不是所有人都負擔得起“Mr.Chow”的天價賬單,裝潢有濃郁的中國風,相對物美價廉的粵菜館就成了倫敦大眾的時髦選擇。
如秦椒工作過的滿漢樓,就是那時候開店的。
“所以咯,這就是一個從無到有,先賣給自己人,再讓英國人共沈淪的過程。”秦椒一揮勺,信心滿滿,“粵菜可以,川菜為什麽不行”
“這個過程可是長達百年。”趙傑森提醒道,“恐怕連Mr.Chow也沒有料到,他的北京菜餐廳最後成就了倫敦的粵菜。”
“潘記酒樓只用了三年。”秦椒說道。在她微微擰起的眉心裏,傅亞瑟看見了固執和自信。
趙傑森卻毫不留情地要打碎她的倔強:“那是因為他賣的是廣式臘腸,很幸運,英國人既喜歡香腸又喜歡甜口。粵菜清淡而口味豐腴,花式繁多,既能做成日料的清雅,又能做成法餐的華美,這些都討英國人喜歡。”
年長的職業經理人俯瞰年輕的廚師:“如果你真的認真觀察過這個城市,就會發現所有的中高檔中餐廳都是這個路線。川菜重油重辣,大量用動物內臟和邊角料,甚至豬肉都是英國人憎惡的。”
他越說越尖銳,就連一向對人冷言冷語的傅亞瑟都覺得刺耳。
“倫敦唯一受歡迎的川菜就是麻婆豆腐,你也知道那是什麽樣的麻婆豆腐。難道除你之外,全英國就沒有一個會做正宗川菜的廚師”
傅亞瑟下意識看向秦椒,就看見她眼睫低垂,唇角也深深朝下抿成了線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話一出口,傅亞瑟就暗自懊惱。
果然,他收獲了一記白眼。
“傅醫生放心。”秦椒斜睨過來,唇角微彎似笑非笑,“小譚就是從那波金融海嘯挺過來的。”
她轉向趙傑森,拋出了一個問題:“請教老行尊,倫敦為什麽會有這麽多家粵菜館”
這是個好問題。
唐人街幾乎是粵菜和粵語天下。傅亞瑟記得自己小時候還奇怪過,為什麽唐人街的中國話和自家祖輩發音完全不同。
“對這個問題的答案,我也很有興趣。”他看向趙傑森。
趙傑森很意外:“你才是本埠華裔,我一個半路出家的……這一百年來的倫敦的華人歷史你向我要答案”
傅亞瑟無奈地一攤手,旁邊已傳來秦椒脆生生的嘲諷:“可能倫敦人不算華人。”
銳利的目光在兩人之間掃視片刻,趙傑森臉上便多出一絲古怪的笑意:“這事說來話長,”
他們沿著水邊,信步朝碼頭博物館方向走去,聽趙傑森講述倫敦中餐的往事。
傅登科老爺子是個罕見個例,其實最早聚居在萊姆豪斯的華人,大多來自廣東。英國最早的華人社團,成立於1906年的四邑總會館就是由廣東開平、恩平、臺山、新會四地的廣東僑胞和香港同胞組成。
一百年前,普通英國人還沒有養成下館子的習慣,倫敦的餐廳其實很少。萊姆豪斯有好幾家粵菜館,和熊貓飯店一樣,也是面向碼頭聚居的同胞。
那時候,萊姆豪斯是英國人眼中的貧民窟和犯罪天堂,華人是黃貨,不是抽鴉片就是在犯罪,華人所吃的中餐當然也是邪惡的,下等人的飲食。
“天啊,他們連豬大腸和雞腳都不肯放過!”
直到1924年,英國舉辦了一場全世界實業大賽。中國的愛國實業家也想為國爭光,但限於當時國力和技術水平,大部分選項都只能放棄。最終決定由香港的粵菜名廚出戰。
三名粵菜主廚帶了一支超過五十人的團隊來到倫敦。實業家和僑胞慷慨解囊,耗費五十多萬銀圓,在賽場興建了一座紅墻碧瓦的古典酒樓,從氣場上就震懾了一眾洋人。
這是粵菜第一次在英國揚名立萬。
看中國菜和東方面孔都一樣的英國人,從此知道了中餐之中還有粵菜,而粵菜居然非常精致,連餐盤都是細瓷器,據說連中國皇帝都會享用。
不過粵菜在倫敦真正興盛,還是1950年之後。一大波香港移民湧入。這波移民中不乏在香港有頭有臉的華商名流。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,他們擲重金,聘名廚,在唐人街開起了“正宗”粵菜館。
彼時餐館常客仍是華人,只有喜歡獵奇或東方文化的英國人才會偶爾進一次中餐館。
第一位,Mr Chow,人稱華裔食神。
中文名是周英華,父親是京劇大師周信芳,母親則是家資巨富的上海灘名媛。他十三歲留學英國,年輕時走的是藝術路線,在英倫文藝界結交了一群好友。
1968年的情人節,他在武士橋附近富人區開了第一家餐廳“Mr.Chow”。
“Chow”既是“周”,在英文俚語中也有“食物”之意。
他的藝術才華在餐廳設計上得到了充分發揮。華麗、優雅又時髦,充滿令英國人迷醉的貴族情調。紅木桌椅是中國風的,餐具是定制的德國骨瓷,手推車是法國手工,墻壁上的掛畫來自他的藝術家朋友,每一幅都值得美術館收藏。
就連侍應生,都是面孔英俊又會講流利英文的意大利青年,周英華說,他是想讓英國人知道,中餐絕不是廉價的下等人飲食。“我想讓西方了解東方,中國菜很了不起,我要讓中國菜來擔當文化的使者。”
有意思的是,周英華祖籍寧波,生在上海,“Mr.Chow”的菜品卻以“北京菜”為主打。
當然,是混入粵菜和江浙菜並加以改造的“北京菜”,比如切塊而非片的北京烤鴨,裹著厚重酸甜汁的“蝦球”,龍蝦碎炒米飯或粉絲……堪稱早期的“融合料理”。
“Mr.Chow”讓倫敦名流和文藝人士知道吃中餐可以很高貴,與此同時,在一個平民居住的街區,有家個賣廣式臘腸的小商鋪也在改變倫敦。
臘腸鋪的老板潘偉廉在香港時就是大廚。他的臘腸是傳統地道的廣東口味,很快就風靡倫敦,甚至還賣到了格拉斯哥。
對臘腸的喜愛,讓英國人開始嘗試煲仔飯:“你保證,這口小鍋裏真的沒有煮過孩子”
三年後,潘氏夫妻把臘腸鋪升級成粵菜酒樓,又過了幾年,潘記酒樓被授予米其林一星,許多政要名人都是酒樓常客。
覆制“Mr.Chow”的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,但像潘偉廉一樣開家粵菜館並非難事。忽如一夜春風來,大大小小的粵菜館開出了唐人街。
恰逢其時,初代華人的後裔也憑借讀書和工作崛起,同手握資本的新移民一起步入主流社會。
倫敦人開始習慣粵菜、喜歡粵菜,甚至舉辦了“用筷子吃粵菜”的娛樂性比賽。不是所有人都負擔得起“Mr.Chow”的天價賬單,裝潢有濃郁的中國風,相對物美價廉的粵菜館就成了倫敦大眾的時髦選擇。
如秦椒工作過的滿漢樓,就是那時候開店的。
“所以咯,這就是一個從無到有,先賣給自己人,再讓英國人共沈淪的過程。”秦椒一揮勺,信心滿滿,“粵菜可以,川菜為什麽不行”
“這個過程可是長達百年。”趙傑森提醒道,“恐怕連Mr.Chow也沒有料到,他的北京菜餐廳最後成就了倫敦的粵菜。”
“潘記酒樓只用了三年。”秦椒說道。在她微微擰起的眉心裏,傅亞瑟看見了固執和自信。
趙傑森卻毫不留情地要打碎她的倔強:“那是因為他賣的是廣式臘腸,很幸運,英國人既喜歡香腸又喜歡甜口。粵菜清淡而口味豐腴,花式繁多,既能做成日料的清雅,又能做成法餐的華美,這些都討英國人喜歡。”
年長的職業經理人俯瞰年輕的廚師:“如果你真的認真觀察過這個城市,就會發現所有的中高檔中餐廳都是這個路線。川菜重油重辣,大量用動物內臟和邊角料,甚至豬肉都是英國人憎惡的。”
他越說越尖銳,就連一向對人冷言冷語的傅亞瑟都覺得刺耳。
“倫敦唯一受歡迎的川菜就是麻婆豆腐,你也知道那是什麽樣的麻婆豆腐。難道除你之外,全英國就沒有一個會做正宗川菜的廚師”
傅亞瑟下意識看向秦椒,就看見她眼睫低垂,唇角也深深朝下抿成了線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